通知通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通告 >> 教研科 >> 正文

关于开展2025年智慧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作者:杨婧    审核人:余晓红    发表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

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加快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学校决定开展2025年度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设优质智慧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实现课程建设深层次变革,总结推广智慧课程建设经验和特色做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申报要求

1. 课程负责人须为我校在职在岗教师,师德师风良好,热爱教育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近三年承担本科教学工作。

2. 课程负责人教学水平较高,鼓励教学、教研、教材奖励获得者率团队申报并实际主导课程建设。本次智慧课程建设申报工作,每位课程负责人限报1门智慧课程。

3. 课程教学团队须结构合理,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能确保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按期完成课程建设,及时将课程投入应用并持续更新,体现专业、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等。优先支持跨学科、跨学院联合申报智慧课程,同时鼓励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智慧课程。各学院申报的课程建设项目中,至少推荐50%具有跨学科、跨学院和共建特色的课程。

4. 申报课程原则上为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至少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未来五年能稳定开设。如申报课程为新建课程,经建设认定为优质智慧课程的,将逐步纳入2025级及之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5.申报课程类型主要有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交叉课程、人工智能高阶课程和人工智能赋能课程。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促进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掌握人工智能基础性工具,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其中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由信息学院负责建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可根据不同学科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各学院教师自主申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供学生选课学习。

人工智能交叉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聚焦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强调课程的广度和跨学科视角,特别是人工智能最新技术和应用场景融入“四新”专业建设,每个专业至少开设1门。

人工智能高阶课程:主要是专业课。要紧跟人工智能最新技术,强调课程的深度与专业视角,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相关学院开设,门数不限。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主要是受众面广、需求量大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各专业的专业课,经过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够达到智慧课程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6. 课程资源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法律法规问题,知识产权清晰,不侵犯第三方权益。

三、组织实施

1. 申报与评审阶段(20254-5)

各教学单位引导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工作,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审核汇总后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根据课程建设情况,择优遴选进行立项建设。

2. 立项建设阶段(20256-20265)

各教学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推动工作开展。根据《申报书》内容和人工智能新进展,课程负责人须积极开展智慧课程建设和应用,及时改进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课程建设成效。

3. 验收阶段(20266-20267)

学校成立专家组,对项目开展验收评价,智慧课程在2025-2026学年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是结题的必要条件,通过验收的课程认定为校级智慧课程,给予一定建设经费支持,并在全校推广经验,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智慧课程。

四、项目建设要求

1. 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应当知识传授中注重强调价值引领,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智慧课程建设,明确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产生预期课程建设成果,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建设经验。

2. 课程知识图谱建设需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相匹配,建设完整的知识图谱,主要包括知识图谱、课程思政图谱、问题图谱、能力图谱、教学资源图谱等内容。将课程已积累的各类教学资源(课件、视频、教材、习题、虚拟仿真、案例等)结构化、碎片化关联到相关知识点,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3. 课程建设要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从师生交互转为师--机深度交互转变。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积极运用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助教、智能助学等AI功能,给学生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给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学生画像和数据反馈,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4.智慧课程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应注重总结和改进不足,做到持续更新,形成完整的课堂实录和至少一节课堂实录示范课,均由教室录播系统自行录制完成,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的典型案例1-2个。

五、其他

1. 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本单位智慧课程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智慧课程建设和应用,认真组织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鼓励各教学单位开展院级智慧课程建设工作。所有课程负责人及团队都应主动推进智慧课程建设和应用,开展本科教学改革创新,服务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2. 2025年度学校计划立项建设的智慧课程,建设周期为一年。

3. 202563日前,各教学单位将申报书(附件1)一式3份和汇总表(附件2)一式1份加盖二级单位公章,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308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联系人邮箱:1795933631@qq.com。不接受个人报送,逾期不予受理。

4.其他未尽事宜请咨询教务处教研科,联系人:陈东勇,联系电话:88298127


附件:1.盐城工学院2025年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2.盐城工学院2025年智慧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推荐汇总表





教务处

202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