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切实做好第六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备赛工作,学校拟举办第六届盐城工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六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目标
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鼓励新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
三、大赛组别设置
本次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人工智能+、新教师等领域设8个赛道,具体如下:
第1赛道为新工科赛道(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2赛道为新农科赛道(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3赛道为新文科赛道(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4赛道为基础课程赛道(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5赛道为课程思政赛道(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6赛道为产教融合赛道(不设职称分组);
第7赛道为人工智能+赛道(不设职称分组);
第8赛道为新教师赛道(新工科组、新农科组、新文科组、基础课程组)。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四、参赛对象及名额要求
(一)参赛对象
第1-7赛道:我校在职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产教融合赛道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须达到2年及以上;其他赛道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
新教师赛道:我校新入职教师(2024年1月1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年龄须在40周岁以下,以个人形式参赛。
(二)名额要求
第1-5赛道:每个教学单位推荐参赛人数或团队不少于1个。
产教融合赛道:每个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参赛,其中省级产业学院所属学院、校专业特色学院所属学院、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省级产教融合专业、省级卓工2.0专业等所属教学单位,至少推荐参赛团队1个。
人工智能+赛道: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专业至少推荐参赛团队1个,其他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参赛。
新教师赛道:每个教学单位推荐参赛人数不少于1人。
除新教师赛道外,所有赛道鼓励正高职称教师参赛。
我校将依据后期省赛下达的具体名额指标,在校赛选拔的基础上,推荐参加省赛的主讲教师及团队。
五、大赛内容与成绩
大赛分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两部分。
材料评审成绩满分为4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25分(从教室实录系统导出),报告成绩占15分。
现场评审成绩满分为60分,参赛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或现场说课展示,评审专家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
各赛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2。
六、材料要求
(一)院级赛事组织提交材料
1.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教师汇总表
各教学单位在院赛组织的基础上,须提交推荐参加校赛的教师汇总表,提交前务必审核教师的参赛组别与本人职称、专业的一致性,汇总表格式详见附件1。
2.新闻报道
各教学单位完成院赛组织工作后,应及时做好赛事新闻宣传报道,全面展示赛事亮点。同时,须同步整理并提交新闻报道发布链接、截图及相关佐证材料。
(二)参赛教师提交材料
1.申报书
参赛教师须提交申报书,格式详见附件3。
2.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第1-4赛道):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课程思政赛道):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产教融合赛道):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人工智能+赛道):应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课程建设特点和教学实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分析与总结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模式和成果转化,形成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的新范式。
教学实施报告(新教师赛道):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
上述报告均包括摘要、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的完整教学实录,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详见附件4。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以上配套相关材料是反映教学实录常态化的重要依据。
4.证明材料
(1)所有成果支撑材料须提供复印件,成果支撑材料目录详见附件5。
(2)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须提供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3)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须提供由教务处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5.材料报送方式及时间
参赛材料以学院为单位统一提交,所有材料均须提供电子档(因视频文件较大,请使用U盘拷贝提交),其中,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教师汇总表、申报书须提交学院签字盖章的纸质档一式1份,新闻报道、报告、证明材料需提交纸质档一式1份。所有材料请于7月31日前提交至教务处教师发展科(行政楼309)。
七、其他事项
1.各教学单位要认真做好大赛组织与推荐工作,严格审查参赛教师(团队)资格。有以下情形者不得参赛:有学术不端或者师德失范行为的;在政治、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面有违法、违规、违纪情况的。
2.参赛教师(团队)应保证参赛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团队)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3.参赛教师(团队)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在高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产教融合赛道行业信息不做硬性要求。
附件:1.第六届盐城工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教师汇总表
2.第五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3.第六届盐城工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申报书
4.第五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标准
5.第六届盐城工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成果支撑材料目录
教务处
2025年6月26日